体育保健与康复

      一、专业名称(专业代码)
       体育保健与康复(670409)
      二、培养对象及学制
       培养对象:体育保健与康复(670409)专科专业
       学制:三年制
       招生对象:普通高级中学、体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具有同等学力考生。

      三、职业面向
       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所示。

所属专业大类(代码) 所属专业类(代码) 对应行业(代码) 主要职业类别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
教育与体育大类(67)
 
 
 
体育类(6704)
 
 
 
体育(89)
卫生(84)
 
 
 
体育专业人员
(2-09-07)
运动康复师
 
健身和娱乐场所服务人员(4-13-04) 体能康复师
 
保健服务人员
(4-10-04) 
保健调理师
医疗辅助服务人员
(4-14-01)
健康管理师
 
      四、培养目标
       本专业贯彻高职教育办学思想,培养理想坚定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,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,良好的人文素养,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,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能,能在运动训练基地与场馆、医院、福利院、疗养院等保健康复机构从事运动员损伤评估与治疗,运动训练康复,以及运动训练防护等方面工作;在养生会所、企业从事体育保健与康复、养生膳食营养咨询与指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。
      五、培养规格
       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、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:
       (一)素质
       1、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。
       2、崇尚宪法、遵法守纪、崇德向善、诚实守信、尊重生命、热爱劳动,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,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。
       3、具有质量意识、环保意识、安全意识、信息素养、工匠精神、创新思维。
       4、勇于奋斗、乐观向上,具有自我管理能力、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,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。
       5、具有健康的体魄、心理和健全的人格,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-2项运动技能,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,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       6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,能够形成1-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。
      (二)知识
       1、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、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。
       2、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、安全消防、文明生产等知识。
       3、掌握运动人体科学、中医学、康复医学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。
       4、掌握运动康复技术、中医传统疗法、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方法。
       5、掌握运动伤病的防护、急救及康复的基本知识与方法。
       6、掌握人体体质测量与评定、运动处方的基本知识与方法。
       (三)能力
       1、具有探究学习、终身学习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       2、具有良好的语言、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。
       3、能够对常见疾病及损伤进行运动康复训练。
       4、能够运用推拿、拔罐等中医传统疗法对常见疾病及运动损伤进行康复治疗。
       5、能够合理运用理疗仪器对常见疾病及运动损伤进行康复治疗。
       6、能够评估常见急慢性运动伤病并进行现场急救处理。
       7、能够实施拉伸、贴扎、护具使用等运动防护技术。
       8、能够评估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并制定运动处方和运动健康管理方案。
       9、能够指导不同人群健身和预防运动伤病。


      六、教学基本条件
       (一)队伍结构
       1、专任教师
       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领域有关证书;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;具有体育学、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;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;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,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;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验。
       2、专业带头人
       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,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体育保健与康复行业、专业发展,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,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,教学设计、专业研究能力强,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,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。
       3、兼职教师
       兼职教师主要从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,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、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,具有扎实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,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,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、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。
       (二)教学设施
       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、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、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。
       1、专业教室基本条件
       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(白)板、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音响设备,互联网接入或Wi-Fi环境,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;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,符合紧急疏散要求,标志明显,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。
       2、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
       (1)体能康复实训室
       应配备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黑(白)板,人体骨骼、关节、肌肉等系统标本及模型,体质监测仪器,康复评定仪器,肢体训练器械,理疗仪器及床位设置,可以用于运动解剖、运动生理、临床医学概论、体制测量评定、人体姿态矫正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。
       (2)中医传统保健康复实训室
       应配备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黑(白)板,人体经络腧穴模型,推拿床(1张/5人),电针仪,玻璃火罐,艾灸设备、刮痧板等设施,用于中医理论基础、中医传统疗法、中医养生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。
       (3)运动保健实训室
       应配备多媒体计算机、投影设备、黑(白)板,心肺复苏模拟人,人体模型、治疗床位,急救器材、运动护具等,用于运动伤病防护与急救、骨科学概要及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。
       3、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
       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: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;能够开展运动康复、体能康复、传统保健健康指导与管理等实训活动,实训设备齐备,实训岗位、实训指导教师确定,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健全。与专业建立紧密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。
       4、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
       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: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;能提供运动康复师、体能康复师、运动防护师、保健调理师、健康管理师等相关实习岗位,能涵盖房钱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,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;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;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规章制度,有安全、保险保障。
       5、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
       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:具有可利用的数字资源库、文献资料、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;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、教学平台,创新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,提升教学效果。
       (三)教学资源
       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、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、图书及数字资源等。
       1、教材选用基本要求
       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,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。建立由专业教师、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,完善教材选用制度,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。
       2、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
       图书文献配备能够满足人才培养、专业建设、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,方便师生查询、借阅。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:有关体能康复、运动保健、体育运动与健康指导,康复管理的技术、标准、方法、操作规范及实物案例类图书等。
       3、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
       建设、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、教学课件、数字化教学案例库、虚拟仿真软件、数字教材等专业数字资源库,种类丰富、形式多样、使用便捷、动态更新,能满足教学要求。

      七、人才培养实施与保障
       (一)人才培养模式
       本专业根据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,结合学生职业规划,采取了项目教学法、理实一体化、翻转课堂、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,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本位,构建各课程知识体系,实现课程与企业岗位、课程内容设置与岗位技能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、专业评价与行业职业标准四个对接,校企合作,让学生实现毕业与就业“零过渡”。
       本专业施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“双证书”制度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,使取得“双证书”的人数达到毕业学生数的80 %以上。根据国家技术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有关规定,以及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,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后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,取得针灸师、按摩师、康复师、公共营养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(中级)。
      (二)质量保障
      (1)学校和二级院系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,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,完善课堂教学、教学评价、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、人才培养方案更新、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,通过教学实施、过程监控、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,达成人才培养规格。
     (2)学校和二级院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,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,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,建立健全巡课、听课、评教、评学等制度,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,严明教学纪律,强化教学组织功能,定期开展公开课、示范课等教研活动。
     (3)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,并对生源情况、在校生学业水平、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,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。
     (4)专业教研组织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,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

 
返回